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医院文化 > 健康教育宣传 >

注射乙肝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的原因

发布人: mmszyy 更新时间: 2019-03-04 14:43:00
 

1.剂量和疗程不足:乙肝疫苗有正规的免疫程序,共需要注射三针。注射时间为0、1、6,即打了第一针后,过1个月和6个月各需再打一针。如果在注射过程缺针,或者注射剂量过小,就达不到疫苗对人体足够的刺激力,激发不出保护性抗体。
 
2.注射部位不对:理想的注射部位是上臂三角肌或大腿上外侧肌肉,小于12个月的婴儿大腿前外侧肌肉丰满,是最为理想的注射部位,幼儿、较大的小儿已有足够的肌肉,可注射于上臂三角肌.成人的常规注射部位是三角肌,而臀部肌肉、皮内或皮下部位注射产生抗体的效果都不大理想。如果不按适宜部位注射,保护性抗体的产生就低,甚至检测不出来。
 
3.年龄与性别的差异: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高龄者,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,应答反应大不如40岁以下者,而新生儿对疫苗的应答力也比不上婴幼儿及青少年。年龄应答差异的原因是高龄者免疫应答能力的衰退,而新生的幼儿则免疫应答力发育尚处幼稚阶段,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使痘苗注射后产生的保护性差一些。早产儿或者出生时体重过轻者的免疫发育和应答都非常不足,不能诱发抗HBs。另外有报道认为,在同样规格的3针疫苗注射后,女性要比男性更容易对疫苗产生良好的应答,男性无应答率是女性的2倍。
 
4.检测方法不灵敏:实际上已经产生抗体,但因检测方法不灵敏而导致结果假阴性。应当采用最灵敏的方法(如酶联免疫法或放射免疫法)重新检测。有的地方因检测方法不先进或不灵敏而得出假阴性。
 
5.体内已发生隐匿性感染:少数在规定时间内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不产生乙肝表面抗体者,实际上已感染了乙肝病毒,但因其体内带有的乙肝病毒很少,实验室无法检测出来。当然还有一些人核心抗体(抗HBC)、e抗原、e抗体等为阳性,这也说明其已感染了病毒,在这种情况下,再注射乙肝疫苗也可能不会产生表面抗体。
 
6.乙肝病毒发生变异:变异后的病毒,其生物特性又来新的变化,可使乙肝疫苗无法发生作用。另外,一些乙肝病毒感染者,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亚型有所不同。亚型种类有多种,乙肝疫苗是针对主要的病毒亚型而设的,所以有难免估计不到的亚型,如果是较为罕见的病毒亚型,乙肝疫苗也不会有保护作用。
 
7. 体质与职业的关系:有研究报道认为肥胖者对疫苗的无应答率较高。HBV防护工作者,即从事乙肝防治的人员.对疫苗的应答率较普通人群明显为低。普通健康人群疫苗注射后保护性抗体的阳转率可高达90%以上,而同样健康状况的HBV防护者的阳转率只有73.4%,且接触的时间越长,保护性抗体的阳性率就越低,就是说抗HBs很难产生。即使有抗HBs滴度的产生,但消失也快,检测时就可能检测不到。
 
8. 免疫力低下:先无性免疫力不足者、患有其他病毒重叠感染者,如合并感染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者,患有恶性疾病如白血病和癌症等病者、肾功能下降和器官移植者、接受如放疗、化疗等一些减弱免疫力、削弱体质的疗法者,均可导致疫苗注射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。
 
9. 乙肝病毒(HBV)宫内传播:部分HBV感染的孕妇,其所产的婴儿在产后立即注射HBV免疫球蛋白,然后再注射疫苗,仍然有20%不产生保护性抗体。
 
10. 抽烟和营养不良者:研究证明,在同等条件下疫苗3针注射结束后1年抽血检查抗HBs抗体的阳性率,吸烟者阳性率只为57.2%,而不吸烟者则高达94.4%,说明吸烟者有接近半数疫苗注射不起作用.保护性抗体的产生是需要有各种营养物质参与的,如果所需的营养物质缺乏,自然就产生不了保护性抗体。
 
11. 有相关遗传因素者:研究发现,注射疫苗不应答与特异的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)等基因单体型有密切关系,与遗传有关。处理上必须先治疗其基础疾病,加强支持疗注,以提高其有效的应答能力。
 
12. 疫苗质量差:疫苗的有效成分不足,或存放的环境不适宜,或超过有效期都会影响使用效果。
 
另外,有一部分人即使接种了全程乙肝疫苗,也有5%-10%接种者不产生乙肝抗体或只产生低滴度的抗体,对于这些无应答或低应答者应多次接种疫苗直至抗体产生。总之,打了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者,可以加大剂量再打一个疗程;如果还不产生抗体,应注意排除是否为隐匿性或低水平乙肝病毒感染者,以及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变异情况。

地址:茂名市油城五路7号大院 医院传真:0668-2893878

医院网址:www.mmszyy.com 网站备案号:粤ICP备17132046号

Copyright © 2018 茂名市中医院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

关注微信网上挂号